讲述人:江西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院副院长陈龙
引:地质人是一群特殊的人,远离城市的繁华,带着家人的牵挂,以山河为伴,与石头对话,和寂寞为伍,路迢迢、水长长,行走在祖国的四方。他们脚下有泥土,心中有热爱,用岁月的沉淀和积累,讲述着与大地和自然的故事。
蜿蜒绵长的河流、壮阔的山峦、无际的天空,大自然总是默默展示着壮丽风姿和宽广胸襟,作为一名常年行走在崇山峻岭地质队员,我总有机会看见那些藏在深山无人知的风景。自2017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,六年来我一起从事着地质勘查野外工作,我的工作不是登山赏景,而是在重复中寻找答案,在坚持中寻找矿藏。经历是难忘的,是宝贵的,更让我收获满满。
2022年七八月份的盛夏,我在上饶灵山一带做钽铌锂矿的调查评价,院里安排年近6旬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为正亲自指导、协助野外地表填图工作。
钽铌锂矿化多位于海拔较高处花岗岩区,每次调查需从海拔300-400米的山坡一侧翻到1100-1300多米高的山脊后,再从山脊另外一侧下山,地势极其陡峻,大部分地区杂草丛生、荆棘密布,路况不明。
胡教授、我与两位实习生分为两组,每天清晨六点多就动身前往调查区开展野外填图工作。酷暑之下,胡教授和我们一样,穿着长衣长裤、穿着雨鞋在调查区穿梭。
胡教授和我各自带着柴刀,在无路可走时,顾不上蚊虫叮咬和打草惊蛇,硬生生从荆棘林或茅草丛中砍出路来;如果碰到陡崖,更要格外仔细小心,滚下去可能会有性命之忧。
回来的路程也并不轻松。因为大家想尽可能多采集岩矿石,带回去进行讨论分析、送样,每次下山每组基本都要背着近二十公斤左右的岩矿石样品,这可是个体力活,需要徒手搬运,工作强度之大,连我们几个年轻人都深感疲累。
而胡教授和我们一样,每一天在野外山岭攀爬,每一个采样点都亲力亲为,没有过所谓的“飞点”,让我们由衷地佩服,更不好意思怕苦说累,坚持完成了所有的调查任务。
从胡教授的身上,我看到了对地质事业坚定执着的热爱,对野外工作吃苦耐劳的品质、对专业技术一丝不苟的态度,激励着我们年轻地质工作者传承地质“三光荣”精神,为地质事业接续奋斗。
胡教授告诉我们:“地质人既要眼前不见苦,又要胸有大蓝图,有时候野外多走一步、多敲一块石头,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……”。
有一次,有一组队员野外调查没有什么发现,回来后有点沮丧。我在邻线调查时,想起胡教授的话,心想着再去看一看、走一走,说不定会有点收获。
我沿着路线仔细观察检查,沿途确实露头出露不佳。在一块硅质岩石上,我突然瞥见略有略无地闪着暗色金属矿物光泽。
我用锤头敲击观察,发现此处可能有锡矿化的硅化破碎带。沿途仔细追索后,又发现了一条小规模的锡矿化破碎带,让我们收获到了意外之喜。
从此,我在野外调查的过程中,喜欢向周边多迈一步,对石头多敲一敲,注重观察沿途的小细节。我更加明白了,地质专业工作必须脚踏实地,耐心细致,严谨认真,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,才会有新的发现、才能有找矿成果。
地质队员开展野外调查,一个月至数月不着家是常有的事。同事们笑着说“大家24小时都在一起,比和老婆在一起的时间还多”。我们是同事,是团队,更是亲密无间的兄弟。在野外的每个日日夜夜里,大家互相鼓励、互相帮助,这样同甘共苦、同心协力的情谊,也是我一生宝贵的收获。
有人说,选择了地质工作,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、寂寞,甚至危险。而我在从事地质工作中,既强健了体魄,又磨砺了意志,还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、成就感。我将继续苦练本领、不畏艰辛,将无悔人生献给地质事业,在地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正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HAhK_1rVtypGbW_p3vkoQ
Copyright ©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01360号
地址:三明市富兴路50号 电话:0598-8322166
厦门市湖滨北路78号兴业银行大厦16层 电话:0592-2272557